摘要:目前美国经济深受次级房贷市场的问题困扰,美林第三季为次按投资作出79亿美元拨备,花旗银行也因此亏损60亿美元,汇丰控股的美国信贷问题已蔓延至更广泛的贷款业务,集团向旗下结构投资公司注资350亿美元,估计汇控要为次按问题作第三次拨备,金额可能高达120亿美元。本来,美国是在世界上消费信贷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是个人消费信贷的发源地,其信用制度也较成熟,但这次损失惨重且影响愈发严重。现在中国的消费信贷业发展得如火如荼,前车可鉴,必须根据国情,在信用制度和专业操守两方面把关得宜,才可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消费信贷体系,以期在推动市场持续发展的同时,不会把风险成本转嫁给社会。
次按问题现已逐渐渗透到个人消费领域。美国2007年5月和6月的信用卡应偿还金额增长率按年计上升11%,是5年来的最高增速。对于零售资料没有快速增长,但信用卡应偿还金额却上升,美林证券的分析认为,是部分陷入困境的次按贷款人利用不同的方式“融资”,东拉西补以求保住物业。目前信用卡应偿还金额达9,000亿美元,而坏账情况正在恶化,2007年1月至5月的信用卡撇账率达4.58%,较去年同期增加三成,各大银行第三季除为次按拨备外,也大幅增加信用卡坏账的拨备。信用卡撇账,主要是由于破产个案上升。由于住房价格一路下滑,不少消费者通过申请个人破产来保护住房。今年前 9个月申请破产消费者人数与同期比较大增44.76%。
1 从美国次按风暴说起
1.1 次按的本质
次级房贷的对象是信用纪录不佳或根本没信用、没资格贷款的人。一般来说,贷款者需要提交充足的材料证明收入和还债能力,包括税收单、工资证明、银行纪录等。九十年代中期,美国银行及贷款公司推出一些不需要多少证明的贷款。起先贷款还以房价总值七成为上限。然后,各种贷款方案出台了,贷款甚至可到房价百分之百。
1.2 次按问题反映专业失当
香港大学新闻及传播研究中心总监陈婉莹以她儿子任职次按公司的亲身经历 ,说明次按公司滥发贷款的情况。公司要求她儿子每月审核某一个水平的贷款单子,然后便可获得奖金及晋升机会。后来她儿子明白要完成任务的唯一办法,是睁一眼、闭一眼地批准贷款,成功的秘诀是埋没良心,争业绩。
批核贷款后,次按公司马上捆绑债务,整批以折扣价卖给国内外机构投资者。一名业主年收入只有2.6万美元,却能从次按公司借到年薪7.6倍的贷款(19.72万美元)来应付新居的高额利息及其它债务。当业主两年后无力偿还按揭,楼宇就会被没收拍卖,次按引发的泡沫效应便会幻灭,引发房市和金融市场危机。
美国次按问题说明:单有完善的法律、金融机构的监管、信贷资料库的协助审批,如果消费信贷从业员唯利是图,罔顾专业操守,有关的风险成本最终还是要整个社会共同承担。次按更因被捆绑包装成债务发售,风险便输出世界,其成本由国际社会承担。
2 消费信贷产业的源由及功用
消费信贷产品的本质,其实是让有需要的消费者在能力范围内得到所需的产品和服务,改善生活素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消费者有追求更高生活品质的天性,也有实质的需要,于是消费信贷市场便出现了,消费者从中满足了需要,金融机构从中获取利润,也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促进整体经济增长,形成多赢局面。
然而,美国当前的次按问题,以及稍前在东南亚包括韩国、台湾及香港地区发生的消费信贷风暴,均显示市场出现失控的情况。金融机构面对业绩和股价的压力,置公众利益与社会责任于不顾,滥发信贷,对社会造成莫大的伤害。
3 韩国消费信贷市场
3.1 韩国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及危机的产生
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前,韩国的消费信贷市场处于平稳发展的状态。金融危机发生后,韩国在对金融机构的治理中采取了很多的措施,将银行的资金集中注入信用卡和抵押贷款等消费信贷业务中,自1999年起甚至对使用信用卡的消费者减免消费税 。在政府的鼓励下,消费信贷规模急剧膨胀。到了2003年第三季度,韩国消费者使用信用卡累计透支574.7亿美元,而1999年底时则仅为109.5亿美元,韩国的信用卡渗透率达到70%,平均每个成人拥有4.5张信用卡。
分析韩国消费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金融机构对消费者的信用审核不严格是主要原因,消费者甚至毋须住址证明便可获取信用卡 。
3.2 消费信贷增长过快的影响
韩国的消费信贷增长呈现过快、过猛、过热,带来了巨大的风险,银行信用卡逾期欠款由2001年底的7.3%上升至2002年11月的 12.2%,同期信用卡公司逾期欠款由5.8%上升至11.7% ,2003年底住户拖欠还款的个案达到380万宗,约占经济活跃人口的17%;有问题信用卡贷款占信用卡应收账款总额的比率由2000年的7.5%增加至 2003年的34% 。信用卡公司收入大减,2003年首三季,更录得赤字4.44亿美元 ,韩国的经济增长率亦于2003年上半年变为负数。
3.3 政府应对危机采取的措施
2002年成立了韩国个人负债恢复机构,为无法偿还信用卡贷款的欠债人提供建议。
2003年11月23日,政府介入挽救最大规模信用卡公司LGCard的行动。
于2004年5月成立政府支援的“坏账银行”,以重组有问题信用卡贷款,并早于3月成立韩国住房融资公司,处理消费者中长期债务问题。
4 台湾地区消费信贷市场
4.1 台湾地区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及危机的产生
在90年代初,台湾信用卡并不普遍,到2000年信用卡与现金卡也只有1,830万张,此后迅速增加,到2005年底,台湾金融机构共发出各种金融卡1.3亿张,在市场上流通的信用卡达4,500万张,台湾2,300万人每人两张信用卡,而回圈信用余额至2005年10月累积达154亿美元 ,较1998年增长高达301.03% 。
4.2 卡债增加的原因
4.2.1 从宏观经济角度分析。岛内金融机构众多,竞争激烈,由于岛内企业大量转移到海外,企业金融业务减少,而逐渐转向消费金融业务尤其是高利息的信用卡金融消费金融业务。住户消费占GPD的比率呈增加趋势,自2000年以来,均达60%以上。
4.2.2 台湾地区自1991年开放金融机构设置后,当地银行业长期处于机构过多的状况,且大部分银行缺乏金融创新能力,产品同质化严重,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采取恶性竞争,放宽信贷审核标准,致使双卡(信用卡、现金卡)整体资产品质下降。
4.2.3 再分析卡债形成的社会原因。银行为推销信用卡、现金卡,也在制造“借贷是高尚的行为”的生活观念,鼓励民众大量使用信用卡,扩大消费。
4.2.4 从消费者角度分析。据张老师基金会调查欠卡债的原因,“过度消费”占了最高的25%,其次为“投资失效”的21%,用于一般生活为19%,资金周转则为 14%;另据麦肯锡调查,双卡债务资金用途20%为奢侈消费,而债务款额为欠债人月薪22至45倍的比例约占整体的30%。
4.3 卡债的影响
据“行政院”主计处调查资料,2005年信用卡签账金额达438.93亿美元,占住户消费的20.5%,因此双卡业务紧缩,使住宅消费减少 6.18亿美元,使经济增长率下降0.15%。单是台湾首10位银行,2005年便为信用卡撇账7.34亿美元,占信用卡收入的37.4%。
2006年,14家民营银行均为消费信贷部分作出大额拨备,个别银行的拨备更高达14.86亿美元,以致利润大幅下降,甚至转盈为亏,结果14家银行2006年只获利13.6亿美元,创下历史低位。
波及全岛的卡债风波,形成一批负债沉重的“卡奴”大军,大概有70万(台湾经建会统计有52万),平均每人负债5.87万美元 。卡债风波已不是单纯的金融问题,还发展成社会问题,迫使“金管会”、“经济部”、“财政部”、“立法院”采取行政命令、直接干预和修订法律的措施,遏止卡债风波继续恶化下去。
5 香港特别行政区消费信贷市场
5.1 香港特别行政区消费信贷市场危机的产生
香港特别行政区在亚洲金融危机后,由于经济疲弱减低企业贷款需求,以及物业市场的调整打击按揭贷款需求,贷款增长显著放缓。竞争激烈令银行的净息差收窄,为维持盈利,银行积极拓展信用卡业务,信用卡数量及信用卡应收账款大幅上升。在1998年至2001年间,信用卡垫款以年度平均增长率 16%的速度扩张。未偿还信用卡应收账款由1999年底的51.67亿美元,上升至2001年底的79.82亿美元,升幅超过50%。其间信用卡数量亦增加约60%。
5.2 2002年破产潮
香港在1998年修订破产条例,将破产期限由7年减为4年,于是申请破产的案例数目呈上升趋势。在2002年9月至2004年3月,由于大批持卡人因无法偿还信用卡债务而破产,信用卡应收账款亦告减少。个人破产申请宗数由1998年每季不足1,000宗,急升至2002年每季约7,000 宗,而在申请破产保护的人中,有2/3持有8至10张信用卡,其贷款额达到月收入的50倍。信用卡撇账率亦由1998年底的4.1%,上升至2002年9 月底的高位14.6%,达3.03亿美元。
在破产潮中,不乏有二十来岁的大学毕业生,他们通常欠债1.02万至1.28万美元,部分多达5.14万美元,他们多同时持有六、七张信用卡,以“卡养卡”方式过活。他们以为破产是一条出路,可以“四年后又一条好汉”,而不知道破产关系到个人前途,对将来从事银行业、律师、保险和地产等,都会有影响。
5.3 香港特区对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控制措施
5.3.1 面对信用卡撇账率上升的情况,香港金融管理局在2002年发出《信用卡业务最佳经营手法》,列载信用卡信务的各个环节,包括政策与程式、市场推广、批核过程、信贷风险及拖欠还款管理等的最佳经营手法。
5.3.2 容许金融机构透过信贷资料服务机构,共用正面及负面个人信贷资料。“正面”信贷资料是指有关个人的信贷额(如信贷额度及未偿还金额)及还款记录的资料。而 “负面”信贷资料则包括有关个人拖欠记录的资料。信贷资料库收集借款人的欠债资料及信贷记录,然后向金融机构提供这些资料,以评估某贷款申请人的信贷质素,再决定是否向其提供贷款。
6 大陆消费信贷产业的起步发展
自1997年以来,大陆消费信贷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对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已经开办的消费贷款种类主要有住房贷款、汽车贷款、家电等耐用消费品贷款和助学贷款等,从信贷工具看,已出现了信用卡、存单质押、国库券质押等多种信贷方式。截至 2005年底,大陆消费信贷余额为2.2万亿元,8年间增长了128倍;消费信贷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也从1997年底的不足0.23%上升到11% 。
据麦肯锡9月底公布的最新中国信用卡调查报告显示,大陆发卡银行的竞争日益激烈,持卡人偏好和整体市场都有「港台化」的倾向。尽管多数大陆居民依然不倾向借贷(51%的受访者认为借贷是「危险的」),但高收入阶层越来越乐于使用信贷,认为借贷能提高生活素质的中国大陆富裕阶层受访者比例明显高于香港(分别为31%和17%) 。
美国、港台地区以及韩国的消费信贷危机提醒我们,我们不要重蹈覆辙,盲目跟从外国的消费信贷模式,而是要从信用制度设计和专业操守两个方面双管齐下,并在风险与利润之中寻求平衡,以创造佳绩;否则,不但金融机构会遭受损失,影响整个金融体系以至经济发展,其苦果更要社会各面层面共同承担。
7 结束语
商业经营以追求最大的利润为目的,经营者在巨利的诱惑下,便绕过制度的规范,甚至钻营制度的漏洞。因此,社会诚信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以道德为支撑,以产权为基础,以法律为保障」的信用体系,唯有法律制度与道德操守双管齐下,我们才能使经济健康发展。
内地的消费信贷市场随着社会整体财富的增加、消费观念的转变及政府的引导,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我们在欣喜看到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持足够的警惕和清醒。我们也看到内地的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不断得到推进,包括央行在内的众多监管机构也在法律法规及征信标准的制定、征信体系的建设、社会诚信观念的宣传普及、征信产品得到广大金融机构的普遍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相信监管层、从业的金融机构能够在大力发展消费信贷业务的同时,理性的看待个人消费信贷市场,深入的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在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的同时,使之处于健康的状态,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